在臉書上互動的比例(PO文+讚+上傳照片)/總共登入Facebook的人數
【聯合報╱記者彭慧明/台北報導】
網路專家把臉書(facebook)形容成一個跨國界的國家,有自有貨幣、有大批忠實使用者,但和實體國家相比,臉書欠缺的是隱私權。不少網友已經開始相互提醒,時時檢視隱私權設定、少說私事。
近期有網友發現,在臉書上可輕易看見朋友的電話等資訊。事實上,過去兩年已有部分社團抗議臉書隱私政策不周全,甚至發起「拒用臉書日」。
如果不想要自己的資訊被洩漏,最好是將各種功能設定檢視權限。從臉書的「帳號」中進入「隱私設定」,可看見各項個人資訊開放他人閱讀的權限。網友多建議選擇「自定設定」,一一設定權限。包括電話、電子郵件、個人生日等資訊,最好連朋友檢視功能都關閉,都改為「僅限個人」,或是根本不留在網路上。
另外,因為不知道朋友何時會張貼有關自己的照片,網友也建議,看到有標籤自己的照片或影片時,就趕快把標籤移除,如此一來朋友也無法再重新補上標籤。
臉書設計原本是為了交友,加上網路「走過必留下痕跡」特性,隱私權保障備受詬病,近幾年臉書的隱私權條件改動幅度頗大,特別是去年底臉書全面更新界面,讓原本查詢好友動態時,本來只能得知好友新交友和加入社團、粉絲的狀況,但現在每個人都可以隨意看見好友在其他人的塗鴉牆上留言或po文,個人動向一覽無遺,讓網友忍不住抗議「免錢就可以不顧他人隱私嗎?」
大多數網友多建議「不能講的就不要講」。以美國近幾年來針對社群網站(特別是臉書)的研究顯示,臉書聯繫範圍太廣,好友太多,許多使用者採取「選擇性留言」方式,例如選擇性的講個人大眾化的訊息;或是設定特別的社團,以小圈圈方式留言;或是只觀察他人的動態,自己「潛水」不發言。
【2011/02/19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