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TEDxTaida: La vie est d'ailleurs

這一次的活動比我預期中的精采,也很幸運的可以跟遇到之前很啟發我英文老師 Benette Fu (社團指導老師)/ 還有機會跟講者聊到。可惜因為必須要先走,所以沒有機會把後面精采的講者聽完。

活動執行方面

(我其實有一點不喜歡寫這種東西,因為我以前辦完活動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去 Google 觀眾今天的評論。然後我最討厭看到有人批評了。我其實很喜歡所有工作人員的熱情,我也非常認同這一個活動。謝謝 TEDxTaida 的所有人今天辦了這樣的活動,希望你們還可以繼續下去)。


我覺得有桌子的階梯教室的選擇沒有那麼理想,雖然只是兩百人的場子,可是感覺有相當的有距離。

就像所有活動一樣,開始前的等待有一點悶,或許有更多互動破冰應該不錯。仔細想想,我似乎只有在 Blue Man 的活動,體驗有趣味性的暖場做。演講剛開始有一點可惜,似乎硬體設備沒有完全準備好:影片的音效、講者麥可風的傳遞、簡報筆的測試都出了些小狀況。開場白,以及引言的部分,對我太新潮了:或許直接讓活動開始、介紹名字就好了。講者跟講者中間,有放一小段音樂沉澱大家的心情,巧思還不錯;可惜大家都很想要講話,上廁所,走來走去。


講者的部分

馬慶豐:

Baby Boomer,台大法律,畢業幾年後當外商總經理(月薪 2000 美金;1:44),開始一直到處跑。下半年決定開始自己的Bucket list。

在帝國大廈四十多層樓工作九年:"這麼多年在這裡工作,居然到現在才真的上到頂樓。我看到那裏的美景,淚流滿面,這麼多的遺憾。"

- 37/50 個聯合國的美術館、玉山、重機

這裡倒是有一個遺憾,他在演講中間的時候,有提到:"完成夢想最大困難並不是時間,或著是錢。這個我等下會講"。不過他就沒講了。

李奕瑋:

宅食料理的廚師,之前在德國廚具公司工作,但心目中一直想著有一天要做不一樣的事情。中途去法國學法式料理。

我還蠻喜歡他的演講的地方,是他真的在論述一個題目,沒有流水帳跟題外話。他真的有花工夫在順他的主題我本來因為他帶了一張草稿上台而感到鬆懈,不過論述真的很享受:

- 今天的主題,"生活在他方",他方或許不是地域性的改變,而是身分的改變。
- 我們活在一個環境持續在改變的環境,當改變過於快速的時候。與其追尋,或許我們應該回過來省思"自己"
- 改變需要一段很長的過程;在期間,你的眼睛應該只專注在目標上;不然妳會浪費很多錢跟時間。
- 我經歷過一段很長的過程,一直不斷的測試我自己的動機
- 改變的自信格局;格局:從開始宅食開始,一律只接受預約,不接受臨時走進來的客人。

除了相當佩服他選擇用"論證"的方法闡述他的主題以外,我覺得"改變"的這一個主題,也真的很切重我現在所關心的主題。想法上沒有什麼新的東西,不過很高興跟講者的想法有一些共鳴,由其是"省思自己想要什麼"的部分。

連上賀:

不同世界不同的觀點。旅遊類的演講當然很多了,我喜歡是他留下反思的問題:"為什麼在臺灣不能享受太陽?"、"台灣的新蹟,可以供未來的觀光客檢視嘛?"、"冰河掉落的聲音"。

陳聖凱:

以立國際,B 91的農學院學長,從若水出來之後,決定要到柬埔塞蓋孤兒院,"柬單生活計畫"。這一個組織接受捐款的同時,也會要求捐款人到柬埔塞一起蓋房子,建立參與感與關懷。利用台灣的優勢(農業),去幫助其他地方的人。

- "其實你覺得我們所捐的衣服,為什麼那邊的人不敢穿?因為假如他們穿了,其他看到他們的外國人,就會覺得他們沒有那麼窮困,就不捐款了"。所以以立幫他們設計了農田,讓他們可以從另外一個面向解決問題。

我覺得這才是觀察到當地人所需要,然後真的參與協助的案例。我之前一直沒有辦法 appreciate 社會企業到底在做什麼,不過我覺得這一個例子真的改變了我的想法。

- 同樣世界,不同目地,不同解讀。
-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講者好像自己在前面加了"希望是一條路",不得不說,原句還是比較通順一點。


兩次參加 TEDxTaida 的活動,都只能待半場,所以或許加起來,可以算是一場。這一個活動當然可以有兩個切入點,一個是以學生為觀眾,選擇適合的主題;這也是他們目前採取的方法。不過當然,這樣在主題的選擇是不是可以跟日益繁多的 TEDx 活動有所區隔,是值得思考。這裡的大問題是:"有什麼主題,是我們可以講,別的 TEDx,別的演講不能說的?"

或許另外一個切入點,是以學校的老師、學生為講者的來源:這是一個平台,讓學校最酷的老師/學生可以發表最驚人的思想。讓他們把一學期的課,濃縮為 18 mi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