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閱讀資訊一書的心得



The information James Gleick/資訊 詹姆斯.葛雷易克

雖然我沒有辦法瞭解這一本書的所有內容,不過就只是我了解的部分,已經很大部分的影響我了。先前隱約感覺我在不同領域所感興趣的東西,都應該有一個連結在,我現在才知道這些東西都隱約的跟著資訊有關係,感謝黃士修的推薦。

兩個概念我覺得相當的有趣,首先是迷因 (meme)

迷因 (meme)
關於生命的由來的其中一個解釋是,地球原本是一個滾燙的熱湯,全部都由無生命的物質組成。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能量碰撞,從中居然展生了生命!(我不太常用驚嘆號,可是這真的敘說一個非常驚人的過程)。接下來再加一點達爾文:生命體會有不同的變化,可以彼此組合、分離、融合。然後不同版本的生命會相互競爭,最終最適的版本才會存活下來。

假如可以熟悉無生命-生物圈的轉換,那麼可能對迷因的概念有較高的理解:我們人類的腦袋中有一天會突然產生一段資訊:有可能是一個概念、一個想法或著一段旋律。我們會把這一段資訊複製給別人,透過講話、唱歌、故事、書寫、影像。不同的概念會互相的競爭,我們會發現某些資訊非常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有一些則不然。

隨著現在網路世界的發達,一瞬間,傳播的速度似乎已經沒有極限了。 Susan Boyle 的一首歌,一夕之間家喻戶曉。

更有趣的觀察,資訊在相互競爭的時候,並不一定會讓它的載體變得更好。有太多例子,是一個人會願意為了一個概念而犧牲的。我昨天,因此還重新去看了 V 怪客:

Creedy: Die! Die! Why won't you die?... Why won't you die? 
V: Beneath this mask there is more than flesh. Beneath this mask there is an idea, Mr. Creedy, and ideas are bulletproof. 

環境可能創造了生物,但生物的確是有可能毀滅環境。為什麼概念不行毀滅它的造物主?



迷因的概念,把人類當成一種載具的看法令人不安。我也很抗拒,我開始思考,人類是有主控權的,但我們真的有主控權嘛?我們每天閱讀,聊天,看新聞,聽歌曲已經跟我們生活有密切連結了。就算不傳播,我們光是坐下來思考這一件事,就已經要創造了一個概念在這個世界上了。

當然我們可以停止思考。我就曾經在當下的力量,看到作者對我們持續不斷的被一些思想佔據的警告。理性應該應該是我們的一種工具。但我們現在需要做很大的努力才可以脫離其制約了。腦中揮之不去,一直在運轉的思緒真的是這麼大的一個威脅嘛?

這牽扯到另外一個問題:自主。這一些資訊是有自主能力的嘛?他們本身會有意識嘛?我知道現在這些資訊是因為在我的腦袋中不斷的被運轉。有沒有可能資訊本身就可以獨立了呢?雖然這是魔鬼終結者, Skynet  的出現。但想想,回顧演化對的生命起源的假說:無生命也是經過非常長的一段期間的自我組合、排序,才出現第一個生命。假如以相對應的時間軸來看,概念、資訊的出現的時間還非常的短。可是進步的幅度已經如此的驚人了。


電影機械公敵 I, Robot 裡,不同的程式碼的排列組合,讓機器人出現了意識的行為。Time雜誌預估說到了2045年,機器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性。我們可以把我們複雜的腦袋上傳到一個伺服器上,然後永遠在伺服器中存在。







回過來看,當有一天資訊真的開始自主學習了,這一個世界上會發生什麼事情?縱觀我們人類的行為,我們每天接收大量的新聞。Facebook 的平台讓一個人可以上傳/下載資訊,每天高達3到10次之多。

這個概念的傳播,有沒有可能讓我們一看,做出很瘋狂的事情?我本來想說,有沒有可能網路上突然出現一個資訊,讓所有連結的人類的都立刻死亡?這聽起來有點誇張。

不過想想,才在前陣子不久,我剛進辦公室,登入網路,發現Steve Jobs死掉了。我泛著淚跟我同事面面相覷。而埃及的茉莉花革命,是不是也是很多人幾乎即時被一個資訊所影響,不顧生命的戰鬥?背後當然有為社會的積極的意義,也可能只是純粹個人的:比方看了完全自殺手冊,就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人。

我覺得這簡直可以寫成一篇小說了,我在別的地方再繼續延伸這樣的構想好了。

再來是熵的概念。

熵 (Entropy)
滴原本在熱力學上是沒有辦法被使用的能量。想向任何的物理/化學反應中,能量都會在某種效率下進行轉換,比方供應著著筆記型電腦的電源是95%的轉換,表示有5%的能量在這一個過程中被耗散了,這是熵的概念。

熱力學有兩個重要的特性:

  1. 這一個世界的能量是不變的
  2. 熵值永遠在增加,也就是不同的能量體最終會互相平衡
我的解讀
想像一個女校的高中班級,大家對八卦都很有興趣。當其中有人有八卦的時候,就會逼不及待要跟兩三個好朋友分享。想像比方這一個班級去校外教學,然後大家到了晚上不睡覺,開始一直講八卦。一直講,一直講,一直講。熵值的理論預測,到某一個時間點,所有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會接近一致,所有的人手上都不會剩下任何的東西可以說。

現在假如考慮股票市場,想像在一開始的時候,在龐大的市場中,有些人手邊擁有資訊。在開始交易之後交換這些資訊,然後股價就會達到一個平衡。


不過當然,在實際應用上,我們所在的系統不是封閉的:前面所說的女生班,每天都會有發生"新的"八卦、股票市場上產業每天發生新的事情。不過用熵這樣的看法,讓我釐清一個之前一直都沒有想清楚的事情。一個好的交易員,有可能有三種獲利的方式:

  1. 可能可以在資訊一發生的時候,就計算出最終的平衡解(最終價格)
  2. 瞭解市場上對新資訊會怎麼樣反應,然後逆向操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